Coming Up Next:


Wednesday, April 1, 2009

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?

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读书?

读这么多书是为了什么?读书是为了谁?

原因可以很多:
希望将来过好日子?因为父母自小便送我们上学?还是因为这是国家的国规?有些人会说,我跟本就不是读书料,为什么要强逼人做他不喜悦的事呢?勉强没幸福的很多人会这么说。那基督徒的立场又是如何呢?


《林前》8:1节大讲“知识无用论” –追求圣灵充满,他就有智慧了,就不用辛辛苦苦地读书了。还有人说“读书是没 有用处的”,因为“知识叫人自高自大”。

有些人讲“知识无用论”,是因为自己没有多少知识学问,怕别人笑他或有一天起来强过他,使其失去在教会里应有的地位。


我们今天追求知识的目的不是使自己有“自高自大”的资本,乃是要藉正确的知识去更好的服侍神,有效的帮助人。同时,我们行事为人不是单凭知识,更是要凭爱心
爱,永远是我们应用知识的原则。我们如果单有知识而没有爱心,对别人常常会造成种种伤害。但是,爱心如果没有知识相伴,同样是危险的。今天不少称为基 督徒的人因缺乏知识,使信仰变为迷信,对真神的敬拜沦为偶像崇拜。这是多么辜负神的启示啊!


一、读书是要遵循经训
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忘记,神是知识的源头,他是全知的神。有人误解《圣经》,以为经上有句话‘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,惟有爱心能造就人’,就小看知识了,岂知这是 相对而言,知识不如爱心更伟大重要。今天社会上的人都普遍提高了文化水平,我们如果跟不上,如何能够引人归主?如何能使有文化有学问的人归主?所以一定要 求知,知识越多越好。”如果我们不读书,就会一字不识,那又如何去“吃”神口里说出的一切话呢?神的话语是基督徒赖以存活的灵粮。如果神的话语如此重要,我们 就应当用百般的智慧去认识圣经。要明白圣经,必须详细察看,要知道这道 是与不是。而且在查考圣经过程中,我们要明白经文的语意、文法,圣经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,不同文体的解经原则,就需要许多书籍的帮助。 而且,前人的释经著作中有许多亮光能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圣经。
《圣经》本身是如何看待知识的
《箴》2:10节说:“智慧必入你心,你的灵以知识为美。”
《箴》24:5节说:“智慧人大有能力,有知识的人力上 加力。”
《徒》7:22节说:“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,说话行事都有才能。”
《彼后》1:3-5节说:“……有了信心,又要加上德行;有了德行,又要 加上知识。”
林前》12:8节说:“这人蒙圣灵赐他智慧的言语;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。”

由此可见,《圣经》本身并不轻看知识。所以,轻看知 识是没有根据的。我们的知识不是太多,乃是太少。想想神造宇宙万物,又造灵界活物,这一事实的本身就包含着数不尽,说不清的知识。我们无法轻看,我们只怪 自己所学太少,所知太少。“人类的责任,我们的义务是要运用神所赐的头脑,去发掘知识,开发知识,从知识中得到更多益处。”
那为什么有人会轻看知识呢?甚至有某些属灵爱主的人也是如此呢?究其原因是因为观念的偏差而轻看知识的倾向。

他们最常用的二处经文是:
v “不是倚靠势 力,不是依靠才能,乃是倚靠耶和华的灵,方能成事”(亚4:6)。
v “……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,惟有爱心能造就人”(林前8:1)。

这些话确实写在《圣经》 中,然而理解不当,就会发生偏差。但是,知识对于一个追求生命长进的人,起了“加力”的作用。

二、读书是要尽意爱神

“你要尽心、尽性、尽意爱主你的神。这是诫命的第一,且是最大的。”我们或许都知道“尽心、尽性、尽意”就是用我们的全部生命去爱主,但我们很少想 到“尽意”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
“尽意”意味着我们要充分使用神所赐予我们的 悟性或理性来认识神、侍奉神。我们看重的往往只是热情,是感情的投入,对建立在真理根基之上的委身却很少强调。我们以为对神一往情深,那就是敬虔。然而, 没有真理作为根基的热情是非常危险的。
论到以色列人,耶和华自己说:“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”(何4:6)。
论到以色列人,保罗说:“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 有热心,但不是按照真知识。” (罗10:2)
当我们认识到神要我们“尽心、尽性、尽意”爱他时,我们就不能再做一个不读书、思考的基督徒。因为不充分使用神所赐给我们的理 性,就是不“尽意”,不尽意就不能以神所喜悦的方式敬虔度日。也许我们主观上很敬虔,但是偏离了真理,我们的敬虔便会成为疯狂。因为“无知是异端之源,而 非敬虔之母。” <神学家Cotton Mather>


三、读书是要认识传统
基督信仰是一种历史性的信仰,有着丰厚历史传统。虽然神的启示已经一次性地启示在圣经上,但是神的大能作为却贯穿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。旧约中上帝常 常对以色列人讲述他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中的作为。今天的教会同样需要了解神在历史上的作为,包括教会历史本身和教会历史的神学遗产。教会历史能帮助我们保持 国度的意识,使我们的心胸不致狭隘;能让我们看到上帝的作为,从而坚固我们的信心;能警戒我们,使我们不再重蹈覆辙。神学的遗产是我们解决当代问题的重要 资源,也是丰富我们信仰生活的宝贵财富。


四、读书是要传扬福音
要是有人问你“你怎么知道上帝是真的?你怎么知道哪个上帝是真的?”

是呀,为什么我信上帝?为什么我知道我所信的是真神?像我们现在,信主多年的人,都还有这样的疑问:我怎么知道神的旨意呢?我怎么明白神的带领呢?我们都愿意遵行神的旨意,讨神喜悦,但往往不知道神具体的带领是什么。去问吧,就说是读圣经,可圣经上那么多话,哪一句是带领我这个问题的呢?

祭过偶像的食物,其实一点也不会影响我们。因为万有都是属于神的。就算献给偶像,还是属于神的。一点改变也没有。  
但是后来保罗就说:如果一个以前拜偶像的人,看见一个基督徒放胆的去吃拜过偶像的食物,心里面有了问题,就问基督徒:「这不是拜过偶像吗?可以吃 吗?」基督徒要为这个问起来的人而不吃。因为这样的人心里对吃拜过偶像之物,有一个大问题。基督徒这样做,会让他跌倒,以为可以一面信耶稣,一面拜偶像。  
这么说来,基督徒做不做一件事,不是单为着自己了。而是为着别人的软弱。一件事原来可以做。但是因为别人的缘故,就不做了。  
吃祭过偶像之物只是一个例子。世界上有许多事,都是非基督徒看来不应当作的。基督徒信耶稣之后,就要因为这些非基督徒而不做。那些事有这种情形呢?好 比赛马、赛车之类的事。这些事原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。赛车和赛跑有什么不同?马赛跑和人赛跑有什么不同?但是因为赛马涉及赌博,所以一般人就觉得基督徒 不应该去赛马场了。  

有一个牧师作见证,说他在一家酒吧带人信耶稣的经过。事过之后有人就问:牧师去酒吧做什么?他带人信主确实不错。但是他起初怎么会去酒吧呢?他去酒吧 要不要买酒饮酒呢?质问他的人就觉得这个牧师有道德的问题了。这件事和造就人是联在一起的。基督徒有许多事不做,是为了别人的好处。
要是你没有知识,就不能有效的传讲神的国度给非信徒?这样这么带领非信徒来信主呢?因为你的行动而让他们误导。导致他们对我们的信仰有质疑。虽然是个人对神的信心,但身为基督徒需要谨慎自己的行为。

五、读书是要回应时代
基督徒最后要考虑一件事:做事对我们有益吗?在我们没有信耶稣之前,无论我们做什么事,我们都会想:做这件事对我有没有利?但是信耶稣之后,我们要先考虑其它人,先考虑神的荣耀,最后才考虑自己的益处。哥林多前书10:24上说:「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处,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造就人,无论何人,不要求自己的益处,乃要求别人的益处。」保罗清楚的说:我们不要求自己的益处,他不是不要我们考虑自己的益处,而是要我们把自己的益处放在最后。  而考虑自己的益处不需要教导。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。我们要考虑的是在信仰上有没有益处,在道德上有没有益处,能不能提升我们的灵性程度。我们不再考虑自己的利益。而是考虑灵性的好处。

0 cheers: